=
頂樓有間飛碟屋
航太時代的行動住宅

在那個航天科技熾熱的60年代,芬蘭藝術家Matti Suuronen以便於移動和組裝的訴求,設計出Futuro這間外形充滿未來感的Futuro屋。打著行動住宅的新穎概念,Futuro因獨特的橢圓設計,迅速獲得了「飛碟屋」的暱稱。而除卻外形、功能的前瞻性外,它還採用上聚酯纖維作為建築物料,這在當年而言可是個革命性的舉措;但這除了使Futuro成為一時佳話外,卻也在無意間埋下了Futuro日後被拖垮的主因。

1973年,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,市面上塑膠的價格瞬間飆漲三倍,令採用聚酯纖維物料的Futuro窮途末路,最終走入歷史。而在停產四十多年後的今日,當初生產出的100間Futuro,大部份已經因為日子久遠而不堪使用。讀者眼前的這間「飛碟屋」,正是由策展人Craig Barnes在三年前買下,碩果僅存下來的珍品。

據Barnes所述,他在2014年買下這間Futuro屋時,很多部件都已經不堪使用。而經過冗長的修復過程和重新塗裝,以及艱巨的運動過程後,Barnes成功把Futuro屋運抵倫敦,並在翌年參與了Matt’s Gallery的展覽。現在這間修復完畢的Futuro屋,正於中央聖馬丁藝術與設計學院的頂樓上展出,以配合學院命名為「future gazing」的一系列演出,講座和展覽之用。各位心儀Futuro的讀者經過倫敦時不妨趁著此次機會,參觀這揉合著復古情懷,滿懷前人們對「未來」想像的劃時代設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