=
旅程的本質
與Moynat的創意總監-Ramesh Nair對話
文字 | Jas Tse
翻譯 | Joyce Tsang
攝影 | Kimio Ng

Pauline Moynat是史上首位行李箱女工匠,十六歲移居巴黎,深深著迷於法國工藝與當地生活,於1849年創立Moynat之後,這些元素是其設計的重要主題。Moynat首間專門店設於法蘭西喜劇院旁,僅咫尺之遙的法國劇院廣場內,全因戲劇文化是她所愛,同時見證著她與女演員Gabrielle Réjane之間的友誼。

Moynat隨著交通史的演變,人們踏上人滿為患的火車旅行、享受愜意自在的汽車旅行、或是奢華的郵輪旅程,手執的行李箱,是她畢生在用心的事。創立過許多「第一次」,如取得杜仲膠防水帆布專利;生產首個汽車旅行袋;為沒有車尾箱的汽車,設計單邊弧度的行李箱。當時英國嚴格限制行李重量,品牌便在1879年推出Malle Anglaise行李箱,以防水的輕量物料製造,解決英國旅客的遠遊苦困。行李箱成為人們出走的工具,從陸地到海洋,裝載著熱盼或哀愁的每一趟旅程。不難想像,Moynat後來成為了享負盛名的皮具及行李箱典範。

也走過段段歷史大事,包括第一次世界大戰、1932年的經濟大蕭條、第二次世界大戰,有起伏迭宕,曾燦爛輝煌,以為是不落之日,卻終在1976年熄滅。直至2010年,LVMH集團總裁Bernard Arnault為了「保存法國奢侈品遺產」將它購下,並納入私人收藏集團Groupe Arnault旗下。

經過一翻整頓,Moynat先後於巴黎與倫敦開店,香港則是亞洲地區首間分店。Ramesh Nair接下創意總監一職,也是坐在我們跟前,這位說話溫婉平靜,面對鏡頭時有點腼腆的男士,徐徐說著他眼中的匠藝與人性。

關於奢侈品的不朽,總會被人質疑它的能耐,若是時尚便有季度更迭,莫論只是行業銷售手法,峰擁而至的花樣也叫人無所適從,對於Moynat,顧客才是季節與氣候。「奢華不是將所有能擁有的都放進同一個籃子,而是有一件足夠代表你的東西。」技巧、設計都能成為品牌的簽名式,唯態度能流傳,根深蒂固以致無法動搖,如若本質。「髮型可以複製嗎?剪法可以,但你的頭髮生長狀態無法與我一樣。」Ramesh笑著說「人們會拿類似的品牌比較,事實上只止於形式。」

談到品牌核心,他從筆記本內掏出一卷殘紙,瞥見上面印滿關鍵詞,好些如「經典」、「優雅」、「簡約」等詞彙,也夾雜著手抄的短句。裹著芸芸涵義無法以偏概全,方才想到品牌只得一所工房、六位匠人,由起稿至峻工,也在傳遞貴精不貴多的理念。

品牌重整後,恢復了訂製服務,讓人們記住的,不只是質料上乘的皮革或精緻獨特的款式,而是製作前的諮詢、對實際用途與個人偏好的了解,貫徹始終的一種態度,得以流傳後世。人們留給子女,即使隨年日而愈見殘舊,繞越過半世紀,也有不能棄掉的價值。

到底誰也會遇上設計疲勞、意念窮盡的時刻,他的方法是睡覺。不時於半夢半醒的迷濛狀態,腦海偶爾蹦出與設計相關之事,便起床記下,心過於急切就失眠了,這也是為什麼他將Moynat的工房,設於巴黎總店只三分鐘之遙的轉角。

他自覺性情古怪,擁有很多稀奇異寶,收藏手錶、燈具、運動鞋。「我也收藏記憶。作為設計師,記憶是寶藏,甚至夢也是。你知道Déjà vu嗎?」意念總能從經歷內翻閱,有時它們主宰著創作的來源與動力。「聲音的印象尤其深刻,臉容會變,而聲音變化卻不大。」Ramesh回憶時呷了一口薄荷茶「三十五年沒見的朋友打電話過來,明明只記得他童年的聲音,但當下就感覺到是他。」語調中有一絲感嘆與神奇,這何不是一種似曾相識。

整個訪談中,Ramesh常提及「Open Book」,他以設計整合成一套語言,開放任人解讀。「這就是我們 —— 人類。」

「不著急、能懶惰都是奢侈」同是生活中的人,需要的也不過是個謙卑的微願。

Up next /
Previously /